当前位置:新笔趣阁>玄幻小说>民国刀锋> 第72章 奉天纺纱厂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72章 奉天纺纱厂(1 / 2)

砖厂爆炸一周后,中岛尾生终于传来了消息,奉天纺纱厂收入了囊中。关东军司令部正式批文,允许钟渊纺绩会社收购了奉天纺纱厂。所谓收购,也不过是一纸公文罢了,实际上就是日本商人之间的争夺。

奉天纺纱厂,始建于1923年,位于北市场皇寺大街以西,抚顺路和西塔街交叉口处,大门样式十分经典别致,完全是仿欧式建筑,主体两层,起脊灰顶,拱卷式门窗。在中间上方还突出三层高楼阁。楼阁顶上立有旗杆。在正面二层楼阁中间镶嵌有罗马式圆形立钟并设阳台,宝瓶式护栏。一楼中间开门,南侧为走廊,檐廊与弧形套窗相连。像一幅西方油画铺展在奉天的皇寺地区。

民国时期,时任奉天省高官兼财政厅厅长的王永江,看到东北棉纱和棉布需求量日益增长,而棉制品市场却被日商把持并获得巨额利润,便想到东北大量便宜的原料,又有充足的劳动力,为什么中国人自己不能办厂呢?

于是,他经过调查研究之后,提出创建奉天纺纱厂,开辟财源的建议,连夜起草方案呈报给东三省巡阅使、奉天督军兼高官张作霖后,深受张作霖的赞许,决定出资筹建奉天纺纱厂。

按计划,厂址选在北市场抚顺路北与西塔街路口处后,便开始了大兴土木。根据张作霖和王永江意见,奉天纺纱厂性质为官商合资兴建,占地三百余亩,砖木结构厂房几百间,从美商慎多洋行购进纺纱机两万锭、纱布机二百台及发电机等全套设备,还建有铁路专用线、机械修配厂、锅炉房、水塔、货栈等,设施完善,是奉天民族资本规模最大的纺纱工业企业,并拥有雄厚资金,仅两年时间,便完成了建厂后的机械调试。

奉天纺纱厂正式投产后有员工一千多,后来逐渐增至五千余人,工人每天工作十二小时。全厂年获利大洋三十万元,是世界上新建的最大纺纱厂。

九一八事变,时局大变。奉天纺纱厂最终还是落到了日本人的手里,但此时的纺纱厂,也早已不复当日的巅峰与辉煌。这几年东北军内部派系争斗,再加上日本人的刻意打压逼迫,纺纱厂的订单也受到了严重影响。

前两年的暴动罢工,厂方大肆搜捕地下党,不少工人都受到牵连。这一次九一八事变,日本人悍然侵占东北,更是人心惶惶。纺纱厂但凡有些能力的人,纷纷入关逃避战祸。眼下留下的,也不过上千工人,还在勉力维持着工厂的正常运转。

蔡小明去纺纱厂,冷风是经过了深思熟虑。不单单是因为他的安全问题,更重要的是,冷风也意识到了纺纱厂的重要性。

为了筹集抗日物资,在天津的王者培大费周折,但始终远水难解近渴,冷风可不是束手待毙的人。自从中岛尾生谈起了纺纱厂的事情,他就暗下决心,打上了纺纱厂的主意。

如果能在纺纱厂暗中插入自己的人,从偌大的工厂运营中分一杯羹并不难。尤其是自己的身份,以及与小雅欣子的关系,都让中岛尾生刮目相看,这一点要不能好好利用,真心对不住他的这番筹划了。

对于冷风的要求,中岛尾生也不意外。他自认为看透了冷风,胆子大,能力出众,唯一的弱点便是有些贪财。但这一点对他而言,却不是什么坏事,甚至从赚钱的角度来说,堪称知己也不为过。

中岛尾生爽快的答应下来,蔡小明虽说年纪不大,也算能断文识字,在工厂里混个差使并不算什么大事。稍加考虑后,便给他安排了一个庶务处的职务。事情不多,先跟着庶务处主任徐连奎,以后再另有重用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>